查看原文
其他

编导王金明:火炕上的馍馍(原创组图)

2018-04-15 王金明 文学沙龙


       王金明,影视编导。

       电视作品:大型系列片《珠江大漂流》《爱我黄河》《长江报告》《尼罗河》《环球纪行》《中国海疆行》等;电视剧《低头不见抬头见》(360集);

       电影作品:《倾城》(与黄宏合作)夏衍电影文学剧本奖,金鸡奖最佳原创剧本奖,导演电影《完美人生》《罗西与某妮卡——骊靬情》《何二狗的名单》(第五届中国人口文化奖),微电影《用生命写就的告白》(优秀原创网络视听节目奖),《私人律师》(优秀网络电影长片)、《幻影神探》、《欲望悬崖》等,多部电影在cctv6播出。

       有部分文学和摄影作品散见报刊。



火炕上的馍馍

图文   王金明



       我和赵登银,站在蔚县老城南关他家的小作坊门前抽烟,深秋的阳光很不错,漫过屋檐,从后方笼罩着他的上半身,看起来有些迷离。朝街那边望去,河北古城蔚县在这个季节显得厚重而凉爽,沿街散落着一些卖小吃的摊点,间或传来几声摊主的吆喝声,历经沧桑的老城,沉淀着老旧的时光,也弥散着饮食香味。斜对面是县博物馆,里面藏着很多年代久远的故事。赵登银说,至少他曾祖父那一代就开始做花椒饼、干馍馍,我推算了一下,那应该是一百年以前的事情了。

       赵登银的曾祖父包括他都是农民,与其他当地农民不同的是,赵登银曾祖父继承了先人们的一门手艺,这门手艺被官方认可据传始于明朝朱棣时代,燕王扫北路过小五台山麓金河畔,遇老翁炕花椒饼干馍馍,尝之,咸麻交融,酥香可口,回味悠长,大喜,让军士们也学着做,并把御用白骡赏赐百姓,皇上的首肯自然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民间做花椒饼和干馍馍兴盛起来,朱棣当年经过的地方如今叫白乐,名字也是因为赏赐的白骡谐音而来,那里便是赵登银的家乡。

       其实,600多年前帝王一次匆匆路过,随口点了个赞,未必能决定一件事物源远流长生生不息,特别是那些与衣食住行相关的基本生活方式,民间事物的生存发展和演变取决于生活本身,江山更迭你方唱罢我登场,民间传统却代代相传。比如最简单的事物干馍馍,最初也许仅仅是因为好吃,接着发现了携带保存的便利,后来人们又发现了粮食加工的附加值,便水到渠成流传下来。蔚县过去为古蔚州府,历史绵延日久,民间饮食也自然繁盛,赵登银的先人总结了一些传统民间面食的经验,又研究了市场需求,继承发展,恢复了这种面粉深加工产品——干馍馍。

       这东西看起来简单,吃起来很不错,做起来却挺麻烦。干馍馍其实就是一种小馒头,不同的是,干馍馍除了经过发面、揉制、蒸熟等一般工序,还要再经过火炉烘烤,最后放到火炕上慢慢烘焙,将水分完全蒸发,完成后普通的馍馍变得又脆又酥,既可当主食,又如同美味的点心,麦子所蕴含的芬芳发挥到了极致,还可以加糖变成甜干馍馍,更妙的是,便于保存和携带,几个月都坏不了,可以直接吃,也可以开水冲泡,用牛奶、鸡汤、骨头汤、羊肉汤等泡着吃就更加美妙了。

       值得注意的是烤干馍馍的火炕,燕王第一次见到这东西就是在火炕上,“遇老翁炕花椒饼干馍馍”,其中这个“炕”字既是名词,也有动词的意思,非常传神。火炕为中国北方普遍使用的寝具,蔚县人过去也大多睡火炕,由此开发出新的用途顺理成章。民俗生成的必然性与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生长于田野的粮食在土坯垒就的火炕上烘烤,源自泥土的事物一点点弥漫出大地的芳香,焦黄的馍馍泛着一层油润的包浆,一眼看去既让人口中生津,也充满了乡土情调,自然也有独特的味道。

       赵登银家早就不睡火炕了,他们的火坑派上了新的用场,祖祖辈辈种地的赵家人开始在村里出售自制的干馍馍,毕竟就是多费一点炭火和功夫,成本并不高,所以不会太贵,乡亲们都能接受,很快四里八乡传开了,生意渐渐红火。那是清末民初,人们探亲访友或者外出远行都会来这里买上些物美价廉的小干馍,最初赵家用自己地里打的麦子做馍,后来规模大了,就收购些粮食,开始来料加工,家境也因此渐渐殷实起来。

       赵家没有像我想象那样发展成徽商或晋商那样的大户,他们还是本色的农民,离不开土地,他们没有走出去,没有扩大规模利用第一桶金进入利润更高的行业,更重要的是,民国直到解放,几十年间中国都处在一个无法平稳发展经济的时段,战争、动乱和自然灾害,让人心和市场都非常慌乱,地处偏远的蔚州乡村农民,小富即安,哪敢多想。干馍馍产品单一,利润甚薄,但赵家靠勤勉和产品多年不变的品质还能维持殷实的家境,手艺也自然一代代被当做传家宝往下传,到了赵登银父亲那一辈,赶上土改、人民公社、大跃进、文革,社会在摸索中艰难前行,市场经济没有空间,干馍馍买卖不可避免地彻底歇菜,这门民间特色食品就此绝迹。从民国到文革,赵家的轨迹印证了家族命运与时代的关系,虽然聪明才智和努力可以改善生存境况,但不可能超越时代而独善其身。

       幸运的是,在赵登银40岁之后时代又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开端也许就是我们常说的改革开放,当然,在温州深圳等地天翻地覆遍地掘金的时候,蔚县这个有些偏远的地方还比较麻木,政策滞缓,信息不对称,加之缺少资源,一切似乎没有太多的改变。赵登银要等到90年代才开始支起炉子烧热火炕烤干馍馍,最初一切就像历史的还原,他像他的曾祖父一样,从村里开始卖干馍,生意也与曾经的历程一样,一点一点地慢慢升温。又过了几年,积攒下一些银子的赵登银,终于走出了村子,他在县城买了几间旧房子,既当门脸也当作坊,砌灶垒炕,继续做花椒饼和干馍馍。老赵觉得时代似乎越来越顺自己的心思,顾虑越来越少,干劲越来越大,干脆放开手脚,他扩大了经营规模,进行品牌包装,还注入科学管理理念,为所有员工配上了特制的漂亮的工作服,一切整的有模有样,很快获得了更大市场份额,产品除了本县竟然还卖到了外面许多地方。

       说是企业,赵登银自认为是绝对的小微企业,也就是个家庭作坊,他说这营生很难做大,因为特色就是全部手工,慢工细活,而且不能随便提价,但即便这样他也很知足了,他给自己的干膜注册了商标,叫“德福”,他解释,食品里要有德行有良心,才会有福报,另一个是感谢时代,感谢祖先,让他因为干馍馍得福了。现在每年赵登银要做30多吨干馍,面粉专门加工厂定制,不添加任何其它成分,制作中也不放任何添加剂,保持纯正的原生态粮食口味,员工除了老伴和两个女儿,另外就是亲戚,全部女性,女人心细,女人会把做吃的当成最本分的家务事。说这话的时候,正好一锅馒头出笼,笼屉里蒸腾的雾气罩着老赵女儿的身影,午后的阳光斜进灶间,让这雾气中的身影温润动人,恍惚间还真有一种家的感觉,再细细品味干馍馍,里面似乎也有一种家的味道。我问老赵如何与女儿分配收入,他说,比去城里打工强,有工资也有年节的红包,又哈哈大笑:反正最后都是她们的!老赵计划接下来进一步改善工作环境,民间小吃也要确保食品安全卫生,像大企业那样提高管理和生产水平,在营销方面,准备把网店开好,充分利用网络、微信和快递,让更多的人分享蔚县传统美食。我确信,赵登银已经与他的先人们大不一样了,特别是国家这些年又追加了很多专门针对小微企业和农民的优惠政策,如果这些优惠能实实在在地落实,像赵登银一样的中国小微企业和农民家庭作坊确实会迎来又一个新的春天。

       靠着老赵和家人这些年的忙活,一项古老的蔚州风味小吃焕发出新的生机,普普通通的馒头成了当地的传统饮食品牌,花椒饼和干馍馍还被评为县里的非遗项目,目前他们正在申请市级非遗,老赵干脆给自己的微信号取名“蔚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干膜”,蛮有头脑的,他知道这事重要。“我做的不是食品,是文化!”老赵嘿嘿地笑着告诉我。

       现在每次去蔚县,我都会到老赵家看看,抽两支烟,喝几口水,买点干馍馍和花椒饼,顺手拍几张照片,这家人很好,开朗热情,朴实厚道,脸上一眼就能看出善良。

       我在老赵家墙上看到一幅招贴画,画上国家领导人和夫人正向他们招手,旁边有一行字:盛世中国梦。此情此景很有些贴切,在我看来,所谓中国梦,不是富人们更加有钱,而是绝大多数普通老百姓能靠自己的劳动过上殷实的日子。

       像每次来一样,临走,我又给他们全家拍了一张合影,老赵和妻子还有女儿们好像比以前更滋润了,是啊,老百姓容光焕发,一个国家也就朝气蓬勃了。


↑蔚县古称蔚州。历经沧桑的老城,沉淀着老旧的时光,也弥散着饮食香味。


↑时代日新月异,食品却历久弥坚。


↑赵登银家庭作坊里面粉是基本原料,他们专门定制,定点加工,确保质量。这是第一次去拍的。


↑每天一百多斤面,靠几位大姐大嫂完全用手工揉。


↑赵登银的老伴和两个女儿,都是干活的主力。干馍馍工艺的前半程,与一般家庭里做馒头差不多。


↑赵登银还雇了几位沾亲带故的乡亲一块干。


↑这次去,我注意到他们的工作服装配置齐全焕然一新,老赵觉得手工作坊也必须与时俱进,讲究食品安全和卫生。


↑用炭火蒸馒头,很普通。


↑家庭作坊的法人代表赵登银。外表朴实憨厚,脑子精明。


↑这是以前老赵做花椒饼的情景,花椒饼也是他家的专利,味道独特。这个专题主要介绍蔚州名吃干馍馍,所以花椒饼从略。(此图片引用网上网友作品)


↑家庭作坊劳动时充盈着家庭氛围。两个女儿比在包头和北京工作的姐妹收入不低。


↑馒头出锅,热气腾腾的农民创客事业哈。


↑房间里总是弥漫着新面馒头的芳香。我一边拍,一边咽口水。


↑每一锅馒头数量并不多,小而精是其特色。


↑蒸好的馒头,先要放到这种自制的烤炉里焙烤,直到烤得焦黄为止,他们有自己严格的标准。


↑然后再放到这种电炉继续烤,老工艺与现代设备相结合,也算与时俱进。


↑炉子里烤完再放到火炕上烤。这是老辈人对火炕的再利用,也因此形成了独特的工艺。


↑现如今老赵家早已经不睡火炕了,火炕只是用来烤馒头。


↑这是最后一道工序,用火炕慢烤,形成独特的品质。


↑水分充分蒸发,有利于保存,他们坚决不用防腐剂和干燥剂。


↑并没有用油,看着却好像有一层油润的包浆。想马上尝尝。


↑慢慢烘烤几个小时后,干馍馍工序终于全部完成,这个时候吃,味道最好。

↑正拍着,有一位大妈来买干馍馍和花椒饼(他们的另一种产品),赵登银的很多客户都是老主顾。


↑普普通通的馒头,因为赵登银他们的努力成为蔚县的一个传统饮食品牌,一个家庭因为时代而改变了命运。像他们这样的老百姓都富了,我们这个国家才会真正的富强。(这是一年前第一次去拍的图片)


↑一年后,做干馍馍的母子三人好像比以前更加滋润了,老百姓容光焕发,国家就会朝气蓬勃。

王金明往期文章导读

王金明:寒冬里的石匠

(点名字阅读编委作品)

名誉顾问:杨 炼

总       编:木子(枫叶丹)

编       辑: 阿 静    雪 儿     河汉女

       传: 黄龙  大漠烟云   老道士   静水流深    

作家诗人:《作家诗人名录》第八版

总编微信:tiantian19890902

投稿须知

       1、唯一投稿信箱: 241618280@qq.com 作品+简介+照片+微信号,所有投稿均视为“原创独家授权文学沙龙”(不同意原创授权,请勿投稿)。一周未刊发,可自行处理。谢绝抄袭、一稿多投、违法及侵害他人权益内容,文责自负,与本平台无关。

        2、“赞赏”金额少于10元不结算含10元);超过10元,2/3为作者稿费,1/3用于平台运转和发展,无赞赏则无稿费,文章发表后第四天晚上结算,第五天起,后续赞赏不再发放,不同意此规则者请勿投稿。稿费红包24小时不领取,视为自愿赞助平台。

        3、编辑部有文稿编排、版面设计权利,不负责校阅修改文稿、不提供制作预览。发表20篇以上的作者,可申请制作个人微刊文集。

         4、以上文图王金明原创授权刊发,版权为王金明所有;转载请联系我们。版权问题请咨询张立山律师,微信:15352400696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